新闻是有分量的

百博亚洲城娱乐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司马迁为何用了两个“或曰”?

作者:刘宏宇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给人的印象,这话似乎是在说“上钩”的人很傻逼。

从这话的典故看,“上钩”的那个,不是鱼,而是周文王姬昌。

两下合起来理解,就是——周文王姬昌很傻帽。

这个是评书、通俗小说、戏曲这类通俗艺术所想要或说更乐于表达的观点、认识。

通俗艺术大多源于民间,出自文化水平可圈可点的民间人士,再口耳相传给同样水平甚至水平稍低的继承者,个中基本没有“高级的政治智慧”,却饱含了对“布衣”、“江湖人”的褒扬。原因很简单——他们,通俗艺术的创作者、继承者、传播者,就是“布衣”,就是“江湖人”,脑子里近乎都没有“高级政治智慧”。

谁能编纂出脑子里没有的东西呢?更别说“演绎”、延伸、剖析了。

谁又不愿意赞许甚至“讴歌”自己能够理解、愿意予以同情或者干脆就是与己类同的群落呢?

姜子牙,可能是通俗艺术不吝褒扬的最古老的“民间高人”了。其“渭水垂钓”,完全是“仙风道骨”式的飘逸和清高。亏得挺傻X的周文王姬昌还有“善卜”的本事,以至于侥幸没错过这位世外高人。错过了,周代商而立国八百载的历史奇迹,怕也就……那什么了!

这观点,很古老了。该当“与时俱进”地有点儿改观了。至少,该当接受一点点带着进步、昌明意味的挑战和质疑了。

笔者认为,“姜太公钓鱼”这个事儿,与其说是一番“知遇传奇”,倒不如看成是一场“行为艺术秀”。而其主演,被叫做“姜太公”、“姜子牙”、“姜飞熊”、“太公望”、“师尚父”、“尚父”的吕尚,则可堪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最早的“行为艺术家”。

(一)史籍的存疑

任何关于“历史”的文献,至少咱中国的这类文献,都是清一色的“确然”表达式——不管考证是否靠谱,推测是否扎实,文笔上都会表现出铮铮的自信。唯独——据笔者粗浅见识,是“唯独”——唯独,在关于有那么那么多称号的“吕尚”的篇章里,出现了“或然”。

且看《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或曰”——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或曰”!两处!

关于吕尚其人“事周”的叙述中,出现了两处“或曰”!

就是说,吕尚这个人到底怎么就跟周文王混一块儿去了,作为史书编纂者和最终的“把关人”,史学家司马迁,至少知道三个版本,而以他老人家的睿智、考究,竟不能确定到底哪个版本更“靠谱”。于是就全写上了,很周到、很“局气”也很狡黠地,把甄别的难题,留给了读者,留给了后人。

这要是搁在现在,肯定审查通不过啊!属于重大失误也说不定!

要想“过审”,其实很简单——请示领导啊。

司马迁老爷爷,当真傻得可以!

不过,很庆幸,更很感激,他的这份傻气。没这份傻气,我们就看不到三个版本了。‘

顺便,也还得感谢一下当时的领导,汉武帝刘彻。这位大爷,把司马迁老爷爷这部书恨得不要不要的,把老爷爷都骟了,可到底,还是一字没改地留下了这部其实只要一把火就可以毁到荡然无存的书。不然,别说三个版本,一个版本,咱后世人都看不到!

(二)渭水垂钓是典型的行为艺术

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基础之上,后人还想象地形容出了一些细节。

比如:那垂钓用的鱼竿,只是“竿”,根本就没“鱼钩”。就是说,压根儿钓不上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