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从“外国专家认为”到“中国专家说” 重庆轨道交通走出了全链条中国化之路

2019-03-14 04:29栏目:滚动
TAG:

    张杰(左)和同事一起讨论检查中遇到的问题。

    今日人物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轨道集团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副经理兼道岔车间主任 张杰

    重庆独特的地形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交通体系,轨道交通更是这张交通网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魔幻、奇特、艺术、浪漫……似乎语言已不足以道出它的魅力。

    而在这魅力背后,是一群在白天和夜晚穿行在站台里、列车中、轨道上的重庆轨道人。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轨道集团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副经理兼道岔车间主任张杰也是其中的一个。在他眼里,“只有个人进步一点点,团队才能进步一点点”。

    十余年的努力

    重庆轨道交通完成全链条中国化

    2004年,张杰便进入重庆轨道集团网络维保公司工建分公司,成为了单轨道岔车间的一员,主要从事单轨道岔的检修维护和技术创新工作。

    2005年,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通运行,重庆正式开启轨道交通时代。

    “当时2号线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和设备大都是引进国外的,车辆、轨道梁、道岔等核心技术,一切按国外标准和规范来操作。”

    说起最初的工作,张杰感觉非常艰难。他说,以前是国外派技术顾问到重庆进行技术指导,大家相互之间说得最多的就是“国外专家说”“国外专家认为”“国外专家不同意”,“我们本地工作人员的意见从来都不会被采纳。”

    为了打破重庆轨道交通被国外技术控制的局面,重庆轨道开始了多个领域的标准规程的编制工作。

    “十几年前,在几名道岔专业老专家的带领下,我作为首批道岔维修技工,参与了中国首本《单轨道岔设备维护维修规程》的编制工作,通过实际操作收集了海量的测量、比对、绘图等数据,重庆成为了国内最早拥有跨坐式单轨维修标准的地方。”

    张杰说,他和同事自始至终一直在日常工作中,提取一线的工作数据,希望进一步完善这些标准。

    通过多年努力,张杰和同事们相继完成轨道交通2号线关节型道岔指形板技改、宝桥三开道岔锁定装置技改、船舶单开道岔锁定装置制动系统整改、行程开关防水密封技改、设计制作道岔模拟控制装置等多项技改及科研任务。

    有了重庆轨道自己的维修标准和研发技术,有哪些好处呢?

    张杰说,比如最初的2号线遇到了一次轮胎损坏,由于这列轨道列车是全海外进口,轮胎坏了就需要从国外派专家、带器材到重庆,单是一个换胎就花费了100多万元。

    而现在,重庆轨道集团建立了专业的换轮车间,并通过编制行业准则、自主研发,大大降低了列车维修的成本。

    同时,重庆轨道还形成了投融资、设计咨询、建设管理、运维管理、工程施工、车辆和系统设备供应及人才培训等完整的单轨产业链条。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如今的重庆轨道交通已经不再是‘外国专家认为’了,已经完成了从标准到研发、运营全链条的中国化,实现了‘中国专家说’。”张杰说。

    一群人的坚守

    深夜工作只为第二天列车正常运行

    当人们坐着轻轨、地铁在这座3D的魔幻都市穿楼、爬山、跨江时,你或许不会知道,还有一群人夜深人静时依然在轨道和列车中奔波着。他们的电话都是24小时开机,一旦遇到突发情况,不管什么时候都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去年夏天的一个深夜,两个同事按照惯例进行道岔设备的例行检查。在检查轨道碧津站时,发现道岔梁体的辅助垫片发生了轻微松动,立即报告了正在睡梦中的张杰,“由于列车每日运行,道岔所发生的各种小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小问题就会酿成大问题。”张杰说。

    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线路运行,作为道岔车间主任的张杰立即联系了其他线路和已经休息的同事20余名赶到现场支援,同时还调用了大型的千斤顶设备,要赶在早上五点前,首班列车出站前完成处理。

    张杰说,道岔有一百多吨重,要将中间的垫片放回本来的位置,就需要用千斤顶顶起这一百多吨重巨物,然后工人对垫片的位置进行调整,再将道岔还原到准确的位置。

    通常例行检查,凌晨四点前就可以完成,但那天张杰和20多个同事加班加点赶在五点前终于完成了维修,让列车顺利前往沿线其他站点。

    “重庆盛夏的夜里十分闷热,大伙衣服裤子都打湿了,但都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不能影响早高峰,同事们都做到了。”张杰说。

    当这座城市在薄雾中露出微光,重庆轨道交通又进入忙碌的一天。

    正是有了这些夜里的故事,让张杰一直在关注轨道工作人员的健康和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