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用明德引领风尚 营造健康文化生态:关于治理低(3)

2019-03-16 19:03栏目:健康

  从思想认识来看,对文艺娱乐功能的认知偏差,导致一些创作生产与一部分受众之间的恶性循环。文艺具有审美、娱乐、认识、教化等多种功能,一个社会的文艺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教化或娱乐功能,一件文艺作品也不可能只强调教化或娱乐作用,任何偏颇、极端,都会留下深刻教训。在市场利益和各种思潮的裹挟冲击下,有人把文艺的多重功能变成了单一功能,文艺等同于娱乐,文艺变成了“文娱”,造成泛娱乐化盛行。面对急剧转型的社会和激荡碰撞的文化思潮,关于文艺的功能定位五花八门、奇谈怪论不一而足,健康的文艺观被抛弃、嘲讽,文艺的圣洁被玷污、精神的光芒被遮蔽,造成价值观错误、审美标准错乱。有的文艺工作者产生了迷茫,甚至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淡漠了社会责任,放弃了崇高的艺术理想,拿无聊当有趣,把“三俗”当通俗。从受众层面看,“三俗”的滋生蔓延也与社会上的盲目追捧、追风造势关系极大。一些人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不够高,自身辨别能力、抵御能力不足。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一些充斥着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的伪劣之作,以受众就是这个水平、就喜欢这样的作派为由,取悦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使不健康的需求成为“三俗”滋生泛滥的土壤。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使一些艺术成为金钱、资本的附庸和奴隶。市场经济为文艺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对文艺创作生产来说,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是文艺作品走向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市场机制能够通过更好的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激发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受到市场和资本的双重夹击,经济利益的驱动常常影响、甚至扭曲创作者的价值导向、审美取向。面对强势的市场,在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推介过程中,一些创作生产经营者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失当,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难以落到实处,反倒是经济效益成了一些人梦寐以求且十分具体的目标,收视率、点击率、票房、码洋、发行量、曝光率成为最高标准,因而,有批评者称之为资本绑架了创作。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严重影响着文艺界的价值、情绪、心态,及时行乐、唯利是图、浮躁轻浮随之蔓延,有的淡漠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唯市场马首是瞻,把“三俗”当作获利工具,有的甚至失去了艺术的气节和风骨,沦为“市场的奴隶”,任由金钱对自己的艺术摆布践踏。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网络等新兴媒体为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开辟了崭新天地,也对文艺的创作生产和推介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传媒机构内部通过层层把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三俗”内容的传播。但是互联网超乎寻常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这种格局,受众不仅可以直接参与到传播环节中,而且既是消费者、又可以是创作者、传播者,文艺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消费的渠道、阵地、方式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呈现几何级数扩展和爆炸式增长,加之网络快捷、匿名的特性,以及作为新生事物管理的一度相对滞后,使“三俗”很容易寻找到空白地带,获得新的滋生土壤和空间。面对网络这种全新的特殊社会空间,人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悟,海量增长的话题、多元多变的思想观念、炫目刺耳的色彩和声音,让人来不及停下来思考,就被那些刺激感官的内容迅速夺去了注意力,更有甚者,在网络上,往往越是异常的、反常规的观念和行为越能吸引人的眼球。原本应发挥监督作用的传媒,有的也在高流量、高收益的刺激下参与“三俗”炒作。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的即时性、虚拟性、开放性以及低门槛,不顾廉耻,把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混淆在一起,大肆制造和传播低级趣味,进一步混淆了善恶、是非、美丑的界限,导致“三俗”问题被主观放大。

  文艺行业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文艺管理有待与时俱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文艺创作生产和从业人员日益多元多样,文艺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业态和新的文艺群体、文艺组织,这为文艺创作生产注入了强劲的有生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文艺界行业建设的全新课题。我们在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不适应,行业建设特别是行业服务管理自律还处在起步阶段,各类行业标准规范等基础建设亟待推进,文艺行业规范有效的监管机制还有待健全。随着文化市场迅猛发展,对文艺作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认识还有待深化,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生产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日益多元、庞大的投资和创作生产主体的有效引导和调节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在文艺跨界融合发展的情况下,管理上容易造成某些缺位和空白,给“三俗”以可乘之机。同时,硬件设施改善了,但是软件、内容建设有待及时跟上,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不足,推介传播缺少常态化机制和渠道平台,“三俗”也容易乘虚而入。

  三、用明德引领风尚,标本兼治、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