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金钱豹现金赌博(3)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譬如,今何在成立星汉时空,江南成立灵龙文化,分别独立运作名下IP的授权及影视开发;南派三叔创立南派泛娱,打造基于IP的泛娱乐王国;天蚕土豆成立未天传媒来运营开发自己的作品;天下霸唱则加盟向上影业,出任COO。

已经成功转型为监制的南派三叔曾表示,“任何一个作家,他的作品被改编时,他必然要当制作人,作家懂制作是很关键的。”

作家转型,能给作品赋能吗?

二维文字转化为三维立体的影像,是小说影视化改编的难点。此前有诸多因为编剧和原著作者不同人导致的失败案例。所以,当网文作家担任编剧时,书粉往往会长舒一口气,制片方也觉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可是,小说和剧本作为不同的文学载体,若为同一个操刀者,真的能无缝转化吗?网文作家给自己的作品写剧本,就一定能为IP赋能吗?客观来说,具有正反两面性。

首先,对有编剧功底的网文作家而言,她们懂得剧本结构,所以在改编自己的小说时,能最大程度的忠于人物设定、故事框架和世界观,从而更好的还原保留原著精髓,把书粉最大化转化为剧粉,提前锁定一批基础受众,也避免了非作者当编剧、脱离原著进行影视改编被书粉喷的情况。比如:小说《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的作者海棠,在大学读的就是编剧专业,因而顺理成章当上该同名网剧的编剧。

但也会出现一种因立场相斥产生的纠结情形,即:当原著作者和编剧合体、在改编需要做出取舍时,会不忍心对自己的“孩子”下手,有时甚至不能用客观的角度来创作,影响剧本的呈现效果。

其次,缺少编剧经验的网文作家和职业编剧之间的藩篱明显,不是每个作家都适合转型做编剧。通常来说,编剧是2B的创作,主要面向投资方、制片方、导演、演员等主创,是为满足别人进行的一种创作;网文作家则是2C的创作,写自己想写的故事,直接接受读者的反馈。相比之下,编剧的工作属性较被动,网文作家的工作主观能动性较强。所以当两者身份重叠时,会有一个自我内化的磨合阶段。能否适应这个过程,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而且编剧写剧本时,脑海里会脑补画面,文字写出来,画面感就有了。但是网文作家没有这种文字影像同步化的意识,他们的想法经常天马行空,这也是为何有些网文光看文字很爽,但影视化的操作难度很大。

参与了自己的小说《应许之日》同名电影的编剧工作后,辛夷坞曾感叹道:“电影剧本语言是镜头语言,即便是书中的同一个段落,镜头语言是否合理、有可行性以及和前后其他镜头是否能够衔接,都是编剧需要考虑的,这和小说创作是两个专业的事。”

而一些制片方为了让原著作者为IP影视化保驾护航,通常会为其配备一个编剧团队配合她们的工作。比如,《花千骨》制片人唐丽君特意为担任编剧工作的原著作者fresh果果召集了一个由五六个人组成的项目优化小组和一位资深编审,就是用团战策略弥补网文作家转型的短板。

所以,一些有“自知之明”的网文作家始终留在大本营,未敢越雷池半步。唐家三少明确表示,“无论怎样,我都不会轻易转型,写作是我最重要的事业”。这位网文大神虽然不亲自操刀剧本改编,但却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IP运营,从实体书、漫画、游戏、影视、动画,到衍生开发全线联动。唐家三少坚持不转型的原因,除了“志不在此”,还因为做编剧的收入比不上本职工作的营收。

最后,如果网文作家转型升级为制片人、出品人、监制等项目主控方,从宏观层面统筹剧本创作,也并不能保证稳操胜券。因为从IP内容到发展规划,再到资本运作,不仅考验网文作家的整体商业思维、左右逢源的社交能力,更是对综合素养的一次大考,过关者寥寥。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可凡事没有绝对。人只有在一次次试错中,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知道自己的短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网文作家转型,就像文人跨界影视人的一个实验,成功者为中国影视行业的进步贡献了绵薄之力,失败者也能给后人提供经验教训。我们应该乐观并包容看待,但前提是转型跨界要有纯粹的初心或使命,而非被利益驱使做出的投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