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中国人口大流动:3000个县全景呈现(8)

2019-03-10 04:25栏目:县区
TAG:

  综合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三个指标,人口流入流出的具体识别标准如下:1)若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同时流入,不管小学生流入流出,均识别为人口流入。2)若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同时流出,不管小学生流入流出,均识别为人口流出。3)若常住人口流入、户籍人口流出、小学生流入,则识别为流入。4)若常住人口流入、户籍人口流出、小学生流出,识别为流入。这种类型可能是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地区,部分劳动力回流,但同时也有部分外出劳动力迁出户籍到就业地安家。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统计偏差,比如山西就有不少行政单元的人口增长率仅略高于自然增长率不到0.1个百分点。5)若常住人口流出、户籍人口流入,无论小学生流入流出都识别为人口流出,都识别为人口流出。比如,当前东部部分地区同时存在外来人口回流和本地化两种现象,即常住人口流出、户籍人口和小学生流入。6)若常住人口缺失、且户籍人口和小学生均流出,则识别为流出。从有完整数据的地区看,2001-2010年这种情况流出概率超过90%,在2011-2016年流出概率接近80%。7)若常住人口缺失、户籍人口和小学生只有一个流出,也识别为人口流出。从2011-2016年有完整数据的地区看,该种类型流出概率高达约七成。8)若常住人口缺失、且户籍人口和小学生均流入,从历史经验看难以判断其常住人口是否流入,2001-2010年流入概率仅36.9%,2011-2016年为52.6%,因此将这种类型地区列为待定。

  总体上看,因数据缺失导致不能识别的地区个数从原来的491个降至108个,占比从22.5%降至4.9%。其中,有13个地区在2001-2010年同时缺失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数据,有10个地区在2011-2016年缺失上述数据,不能识别;有96个地区在2011-2016年缺失常住人口数据、且户籍人口和小学生流入,不能识别。上述地区剔除重复后共108个,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山东、江西、河北、吉林等省。

  3.2 3000个县人口流动全景:从三七分化走向二八分化

  扣除数据缺失导致难以识别的108个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从2001-2010年的1371个增至2011-2016年的1557个,占比从66.0%增至75.0%;人口流入地区个数从705个降至519个,占比从34.0%降至25.0%。

  分地区看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70.1%增至93.7%,中西部地区从68.1%增至74.2%,东部地区从58.6%增至70.6%。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从2001-2010年的285个增至2011-2016年的343个,占比从58.6%增至70.6%;中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从2001-2010年的380个增至2011-2016年的399个,占比从为69.5%增至72.9%;西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从2001-2010年的584个增至2011-2016年的652个,占比从67.2%增至75.0%;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从2001-2010年的122个增至2011-2016年的163个,占比从70.1%增至93.7%。分省看,扣除直辖市和缺失数据较多的新疆、西藏、青海、江西、山东、河北以及区县级人口数据质量较差的辽宁,当前黑龙江、吉林接近全境人口流出,然后依次为陕西87.4%、甘肃86.4%、贵州85.9%,较低的三个是宁夏的38.9%、四川的45.9%、山西的50%。

  从行政建制看,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22.6%增至42.9%,县级市从65.3%增至76.9%,建制县从74.8%增至80.9%。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从2001-2010年的65个增至2011-2016年的123个,占比从22.6%增至42.9%;县级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从220个增至259个,占比从65.3%增至76.9%;建制县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从1086个增至1175个,占比从74.8%增至80.9%。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区占比上升了20.2个百分点,远高于县级市、建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