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澳贝娱乐平台怎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独家 | 积极财政的界定、回顾和展望

4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FICCRUC协办、国金证券研究所承办的“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第三期)”在上海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为闭门研讨,国金证券研究所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周岳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周岳在演讲中指出,积极财政不等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目前阶段的积极财政应更多从供给侧和结构性调整的角度理解,更强调可持续性、保障战略优先和提升效率,而不是单纯大搞基建。今年财政主基调是加力提效,在财政收入承压的情况下,作者认为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加杠杆,投向更多是民生、就业、社保、医疗、环保和一些补短板项目。

(演讲人:周岳)

观点整理丨胡晓涛

以下为周岳演讲全文:

1

如何理解积极财政

我们现在有一个感觉,从理论角度或者说从财政部角度的积极财政,和我们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财政存在区别。财政部强调的积极财政是聚力增效、扩力加效,但我们和客户去沟通,所有的客户都问我今年财政部让发多少地方债?地方债发了之后能拉动多少基建,拉动基建之后钢铁水泥行业能不能起来?这是市场所理解的积极财政。所以,金融市场参与者和我们政府部门对于积极财政的理解认识是不一样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沟通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讲积极财政。从13年开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在讲积极财政,从这个角度,好像我们每年都应该搞基建,但事实上好像也有一个周期性。因为从积极财政的角度来讲,主要看财政支出,看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比较,看赤字是增还是减,看和GDP的比重,所以这样看中国其实已经实行了快30年的积极财政了,很少出现不积极财政,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从来没见过不积极,每年都是积极,或者类似,要不就是适度,今年 “加力提效”、“聚力增效”。所以当政府部门文件有一个字的变化,我们卖方分析就要琢磨好久,但有时候可能领导这么说了我们就这么写了,可能没有想的那么复杂,这个也不清楚。所以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们每年都在讲积极财政,但是问题在于好像政府的想法和我们市场参与主体的想法一直是不一样的。对于这样的矛盾,我们要去想,到底是谁错?是政府对市场引导不够,还是我们市场参与主体有点一厢情愿,一听积极财政就主观认为今年就是要搞基建了?

1.“积极”二字思辨

首先要对积极两个字做思辨,到底学术界、市场、政府是怎么来看“积极”的。我罗列了学术界对于“积极”的一些看法,像王雍君教授认为“中国真正需要的并非积极或者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的是瞄准可持续性、战略优先性和要素生产力兼容性的财政政策”。

包括后面几位学者的看法,坦白讲和我们市场所认为的积极财政都不一样,我们很简单粗暴的认为积极财政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是花钱砸基建、“铁公基”。但是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学者的讲话、论文,其实更加偏向从财政理论角度去对积极财政进行解读,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花钱问题,这是学术界对于积极财政的认识,和我们是有偏差的。从我们市场角度来讲,一直把积极财政等同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二字,最早出现在我们国家官方文本是1998年,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积极”被首次提起,从那之后官方文件反复出现积极财政、积极货币政策,从未中断。所以其实我们每年都很积极,而且我们的赤字规模也是不断在增加。但去年赤字率从3%降到2.6%,很多市场主体都认为我们不积极了,赤字率怎么会从3%降到2.6%呢? 我认为有赤字就是积极,这是我的观点。

实际上98年到现在,整个商界尤其是金融圈子的人,一直对积极财政这几个字有误解,我们一直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政策,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现在不能把积极财政等同于扩张性的政策。所以我们认为相比于以前单纯致力于需求扩张的积极财政政策,现在更多要从供给侧和结构性调整的角度去看“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