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网上赌城网站(3)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伊尹的意思是说,调味品中最具美味的:有阳朴这个地方的姜,招摇这个地方的桂树,越骆这个地方的春笋,鳣鲔这个地方的肉酱,大夏这个地方的盐,宰接这个地方其色如玉的露,长泽地区的鸟卵。

我们知道,《吕氏春秋》是秦始皇的亚父,吕不韦及其门人编著的一本书,年代当在秦朝早期。如果这本书引述的关于伊尹与商汤的对话是真实的,这说明,在商汤和伊尹所处的时代,就对大夏(戎地)之盐的美味已有所知晓。即使引述的这一段典故不足采信,那也至少说明,在先秦时代,至少在吕不韦的时代,大夏之盐的美味名头也已被“中国”的大众广为熟知。不然,也不会被吕不韦引入到书中。

而到了西周时期,我们通过《周礼》中这句“王之膳羞共饴盐”的记述,就可发现,戎地之盐此时已经清晰地出现在王室成员的日常饮食中。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此时的戎地尽管不在西周的控制范围内,但通过各种渠道,戎地的盐还是可以批量进入到周王朝的贡品清单中。

但在此时,这种盐还不是一般大臣和大众所能食用的,仅限于周天子王室成员专享。从后世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的记述中也可看出,此盐的稀有和获取的不易:

今戎盐虏中甚有,从凉州来芮芮河南使,及北部胡客从敦煌来,亦得之。自是稀少尔。

陶弘景所处的时代已是南北朝时期,即使到了这个时代,获取这种戎盐仍然不便(当然,这也跟此时的南朝迁至江南有关。不过,即便如此,从陶弘景叙述的语气中,我们也可感受得到,自古获取戎盐的艰难。倘若遍地都是,陶本人作为一个杏林名士,也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和记录。)

正因为其稀少和获取不易,才显得贵重。当然,也就更能体现出它的等级性价值,这才是周朝的饴盐专供王室享用的核心原因。

显然,历史上的每一个动作和行踪以及事件和情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而当历史翻到后来的大宋王朝时,北宋的赵家王朝恰恰就是因为这个盐,和西夏王朝上演了长达百年的“青白盐之争”的恩怨情仇。

3

被权力化的盐

等级和权力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了等级化,就必然会带来权力化。

在盐的具体使用上,周朝的王室正是沿着这一轨迹逻辑将盐进行权力化的,这一点都体现在“宾客共其形盐、散盐”这句话上。

欲弄清楚周王朝在款待宾客时为什么要用形盐和散盐,为什么这一用盐的规定象征了盐的权力化,就需先弄明白什么是“宾客”。

在周朝的官方语境中,宾客指代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宾;一种是客。各地诸侯来朝,称之为宾;卿大夫级别的来往聘问,则称之为客,聘就是问候之意。

在周朝,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在长期没有盟会等机会相见时,通常都要派卿大夫来回走动,相互聘问,以保持相互间的沟通和感情联络,不至于过于生分。这一角色就类似今天的特使。

在诸侯来朝和卿大夫来回走访期间,作为主家,都要以“宾客之礼”进行接待。这就是周朝的宾礼,它主要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按照礼制,周王朝共有吉、凶、军、宾、嘉等五礼,分别对应彰显的是忠、孝、仁、智、信五种品德。宾礼是其中之一,昭示显扬的是忠。根据《周礼•大宗伯》的条文记载,宾礼共分为八个类别,分别是:

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每一种宾礼,因宾客对象的不同,都有一套与之相应的饮食规格和标准。

那么,为什么在招待宾客时要用形盐?而且,同时为什么还有散盐?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王朝玄机?

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形盐者,盐之似虎者也。那么,为什么要把盐做成虎的形状?而且还是单单供给宾客们用?是因为它好吃?还是因为好看?

答案显然都不是,如果是出于味道的考量,直接给宾客们吃饴盐,岂不更好?如果是出于观赏目的,可以做成更美观更多样的图形,也不应该只限于虎形。再者,如果是出于食用的目的,直接食用苦盐和散盐更为便捷,何必要费尽心思和工夫把盐做成虎的形状呢?

可见,使用这种虎形盐的目的,核心出发点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为了彰显一种权威。

按照周朝接待宾客的礼仪,每顿饭前,都有一个食前祭祀的仪式,在这样一个仪式上,都要用到食盐。这个祭祀的仪式,相对于用“苦盐”祭祀天地神灵的国家级大型祭祀的规格要小一些,属于常规性祭祀。在这个祭祀仪式上,就要用到形盐。关于这一点,在《周礼•笾人》的职责条文里有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