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郑大一附院,一家“超级医院”的双面特写(3)

2019-04-01 14:08栏目:新闻

  2007年,郑大一附院一位科主任田庄(化名)从美国进修回来,成了省人民医院极力想挖的人才。时任郑大一附院副院长的阚全程找到田庄:“省医能给你(的条件),我也能给你。省医给不了你的,你提出来,我还能满足你。”从那一刻起,田庄预感到,郑大一附改革的大幕即将拉开。

  公立医院一直属于事业单位,人浮于事,官本位等体制内的弊端普遍存在。阚全程上任后打破了这种风格。田庄回忆,当年放射介入科在老病房5号楼的边上,之前好多年为了便于科室管理,将一堵墙封上了。病房的住院病人,晚上到CT室去做检查,都要从楼外边绕过去。田庄值班发现这种情况后,给阚全程发了一个短信。没想到周五发的短信,周一那堵墙就被开通了。

  阚全程的办事魄力和效率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阚上台后,改革了以往体制内的人才上升通道。多位医生回忆,在以往论资排辈的体制下,一位年富力强的医生想当主任,分管一个病区,只能靠“熬”。但阚上台后,如果有医生想要分管一个病区,只要提出要求,医院马上就会为他建立一个病区,给病房、病床和门诊,买机器和设备。当然,如果在一定时间内,病区的病人上不去,也会马上撤销——这套优胜劣汰机制,也给了敢出头的医生们一种压力。这套院内竞争机制,在郑大一附院做大规模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激励机制上,郑大一附院也很“激进”。以往对医护人员的奖金发放有严格的限制,医护人员的奖金,常年稳定在每月几百块,干多干少一个样。阚上台后,规定谁收治病人多,手术量多,谁的奖励就多。连护理人员,做得好的每月奖金也能拿到上万。

  “郑大一附院的医生,即使节假日都抢着加班,这和激励机制有极大的关系。”郑州市某三甲医院的一位院长说。这种管理机制,结合需方病人的井喷式增长,使得郑大一附院在短短几年内,创造出巨大的营业额。2007年,比省人民医院少6000万元收入的郑大医附院,在2015年的营业额超过省人民医院近40亿元。

  游走于体制内外

  2008年起,阚全程领导下的在郑大一附院在飞速发展三年多后,至2012年左右,不管是在国家卫计委内部,还是在社会上,逐渐对郑大一附院的规模化扩张方式有了一些质疑。

  和郑大一附院息息相关的河南省政府以及当地医疗机构,因为自身所处位置的不同,对郑大一附院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观感。 来自不同层面的种种质疑,有一些被以巧妙的方式化解掉。

  “比较理解阚全程做法的是大的公立医院院长,每个公立医院的院长都有一个把医院做大的梦想。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医院投入少,医院不市场化运作根本活不下去。不先做大,根本就没法做强。”一位北方某地的三甲医院院长说道。

  在郑大一附院扩张的初期,国家政策已开始力推分级诊疗和基层卫生建设,并对公立医院规模的扩张设置了诸多限制。郑大一附院与之相反的扩张路线,不可谓不带有某些冒险色彩。

  例如,在核定床位数基础上的加床现象,在郑大一毫无限制。“大型公立医院都存在加床现象,但郑大一附院是完全以病人数量为中心,只要有空间,就持续加床。”

  尽管如此,郑大一附院初期的“冒险”,使得参保新农合的9000万河南农民井喷的就医需求得到了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像汹涌的洪流,经过内部企业化改革而急剧扩张了规模的郑大一附院则像庞大的导流水渠,持续不断地将病人引流到医院里来。

  病人数急剧增加,也为郑大一附院带来了丰厚的现金流。在不用当地政府一分钱贷款的情况下,郑大一附院频频大手笔地购置设备、引进人才。对此,当地政府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病人多了,现金收款就多。另一方面,把药款器械各方面的应付款稍推后一两个月,医院账上滚存的流动资金就相当大了。所以,医院一点也不缺钱用。”一位在郑大一附院工作的人员说道。

  正是利用这充沛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郑大一附院在2010年完成了一个“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在郑东新区投资近50亿元,建一个有3000张床位的新院区。据说,新院区建设全部用的医院的自有资金,没有一分钱贷款。

  郑东新区启动于2000年,尽管如今设施发达,人流如织,但在十几年前初建时几乎是一片荒芜。“那时郑东新区缺一家医院,政府又没有那么多钱来建。这么大的投资,别的医院也不敢建。但阚全程就有决断力,他建的郑大一附院新院区,帮政府解了燃眉之急。”一位河南省卫生系统的人士说道。